基础学科推广之一:“哲学+”与“+哲学”——“强基础”背景下兰州大学哲学专业建设的新探索

2022年2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哲学专业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不时遇到外界“专业有何用?专业何处去?”等问题的质疑。在这种背景下,兰州大学哲学专业紧紧围绕“新文科”的关键核心,采取“哲学+”与“+哲学”等一系列措施,突出时代性、交叉性和实践性,为面对如何强化基础学科、培育拔尖人才的时代命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新文科建设与哲学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转换方案

           对于教育的认识,我们往往存在这样一种观点:教育即知识,并局限于知识层面。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分内之事,知识就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内容。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们获取知识极为便利。如果仍将教育等同于传授知识,那教学活动本身将无意义。更为严重的是,人工智能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而这种学习过程就是大量地识别和记忆已有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话,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未来的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信息社会、智能社会背景下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为达到这一目的,兰州大学哲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第一,不断深化和扩展“研讨班”教学模式,扩大已有课程班的覆盖面。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外以读书会的形式插入小班教学,在教学中不强调知识的灌输,而是以培养科学方法与思维方式为目标;第二,改善和提升现有的课程体系,建设了哲学辅修、双学位专业。第三,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于有志于学术发展的学生,积极实施宽口径、厚基础、长学制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第四,精致打造知行讲堂“爱智”系列,邀请顶尖学者进行前沿学术讲座。第五,加强社会实践的培养,利用校友资源,让学生有社会实践的场所,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最后,着手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在2023年形成一个适合时代特征的新人才培养方案。

    二、新文科建设与哲学专业跨学科建设的实施方案(哲学+)

    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已经达成初步共识。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交叉新专业,促进开设新课程,探索育人新模式,且推动现有专业升级改造。

    兰州大学哲学专业顺应新文科专业建设,致力跨学科的认知科学研究,目前已打造“认知与自然”方向的微专业。同时,哲学专业不断建设多种形式的课程,例如跨学科贯通课程“逻辑、认知与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与哲学”“农业伦理学与生态文明”,在地国际化课程“海外汉学与佛学专题”等。课程融合了哲学专业教育培养的现实与蓬勃发展的新科学的现实命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的转变,实现特定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些举措为哲学专业本科生能够尽快接受现代科学认知的教育,夯实专业基础,了解基础前沿研究,从而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有效契机。

    三、新文科建设与哲学专业通识课程建设方案(+哲学)

    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学应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课程应运而生。但是,通识教育绝不是提供低于专业知识的普通知识,恰恰相反,而是将专业知识以大众化的语言体系展示出来,这一点在新文科建设思路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基于哲学学科及其专业对于大学知识的基础作用和大学使命的奠基的地位,兰州大学哲学专业正在打造具有哲学意味的深度的通识课程体系:

    第一,在已有《中国思想经典研读》《西方哲学经典研读》通识核心课程系列的基础上,正在打造《科学技术哲学》方法论课程,并计划在经典研读课程模块增加适量课程;第二,在《“四书”选读》《〈庄子〉导读》《宋明理学儒家经典导读》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选修课程系列;第三,在《神话之思与哲学之维》《太极拳的技术性、艺术性与哲学性》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审美与美育通识选修课程系列。

    四、实施新文科建设与哲学服务社会实践模式

    兰州大学哲学专业打造“走近哲学”活动和特色鲜明的暑期学校,将专业教育、学研交流、实践教学、国际拓展相结合,加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

    “走近哲学”活动的发端于2007年,最初以纪念“世界哲学日”为缘起,经过十四年的探索和发展,通过主题设定展开成果征集、名家讲坛、哲学沙龙、与国学经典对话、名家荐书、主题影评会、哲学知识对抗赛、哲学知识巡展、国学夏令营、公益讲座等多项活动,逐步形成了以主题宣传、大众普及与深入研究相结合的三个重点模块,构建了以理性、道德、审美涵育人才的校园人文环境雏形,初步实现“将哲学推向大众,将哲学融入生活,将哲学铭刻心中”的立根塑魂根本任务。

    兰州大学哲学专业以该活动为重要抓手,设计了哲学教育的“三维”学习路径。所谓“三维”学习路径,指通过生活、技艺及纯粹概念体验、接近、洞悟哲学世界。该活动还强调哲学教育的“三观”思想归趣。所谓“三观”思想归趣,指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指明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走近哲学”系列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兰州大学哲学教育的实践性、实用性,使学生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活动实践中获得充分地成长。

    暑期学校邀请名家举办“名家面对面”,强调“多元文化教育参访活动”,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宗旨,以培养勇于担当、志存高远、心系人民的新时代哲社人为目的。“多元文化参访活动”结合带队老师和参与学员的研究方向、业务特长与实践兴趣,以同一路线多个节点的方式进行成员招募并分配参访任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活动理念。

    综上而言,兰州大学哲学专业以强化基础学科、培养拔尖人才为目标,不断改善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建设高质量哲学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引导哲学扎根生活、扎根社会,突出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对于现实的价值和意义,为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和认知启发,有利于营造人才培养的创新型环境,从而为新一代科研领军人才的成长构建起坚实的“底盘”。